IB中文A:阿城《棋王》中“吃”与“棋”的雅俗之辨

IB中文paper2要求IB考生在深入文本的基础上,提炼关键信息,进行两部作品的对比分析。前面已带大家领略过余华《兄弟》在叙事策略、语言技巧、主题价值上的雅与俗,今天我们来看有着同样时代背景的短篇小说《棋王》,结合文本细节窥见“棋”和“吃”两个意象的雅与俗。

一、 “棋”的雅趣与世俗困境

小说具体描写了三次下棋第一次是王一生在火车上主动找“我”下棋引出了他“棋呆子”的名号,道出受捡破纸老头启悟的故事;第二次是王一生与倪斌交手,以棋交友以他人反应进一步衬托出他的棋艺精湛;第三次王一生以一当九,在一群高手中胜出,名声大震,成为真正的棋王。其中第三场对弈是全篇高潮,“我心里忽然有一种很古的东西涌上来,喉咙紧紧地往上走。”“以及平时十分佩服的项羽、刘邦都在目瞪口呆,倒是尸横遍野的那些黑脸士兵,从地下爬起来,哑了喉咙,慢慢移动。”借“古”的厚度和弈棋人的坚毅品格,展现棋道至臻极境的震撼。阿城用王一生在革命年代糊糊涂涂“ 只是喜欢下棋”,得高人指点对遍天下棋手的传奇经历,解构了传统棋道对师承与规则的崇拜,将“雅”从精英化的文化规训中解放。

小说中棋有两副,一副是王一生母亲临终前用牙刷把磨制的无字棋,刷把的粗陋材质与母亲“用性命换一点油星”的生存史紧密相连,某种意义上,棋的“空白”恰是对传统棋道“既定规则”的颠覆,象征底层民众以朴素智慧重构文化正统的可能。另一副是倪斌父亲传给他的古董乌木棋,承载着家族荣耀与政治资本。其父以棋为“雅玩”,实则是士大夫阶层的身份标识。

棋局之外的现实世界充满权力与利益的纠葛,暗示“雅”的精神追求在世俗中难以独立存在。这种矛盾揭示了特殊年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王一生拒绝用乌木棋通关系参赛的行为,不仅是对物质符号的否定,更是对以书记为代表的权力依附型“伪雅”的批判。

二、 “吃”的世俗性与精神升华

小说具体写了两次吃饭的场景:第一次是在火车上,作者用细致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对王一生 极端化的吃相进行了生动的刻画。“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的很快,喉结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王一生对待吃饭“ 是虔诚的,而且很精细”,“将饭粒儿用食指抹进嘴里”“喉节慢慢移下来,眼里有了泪花”,这是一种颇具仪式感的纯粹的吃, 巨细无遗。在王一生看来,忧愁都是闲来无事的文人们的雅兴,他要追求的是“人要知足,顿顿饱就是福”这种世俗的生存之道。第二次则更为正式和讲究,起因是王一生来队里找“我”下棋。由于物质匮乏且是分配制,众人一起吃蛇凑齐酱油膏、葱、姜、盐、草酸、茄子等佐料配菜,“碰铁就腥,所以不切,用筷子撕着蘸料吃”。在吃蛇肉的过程中,和王一生切磋棋艺的倪斌讲述了旧时在家里吃螃蟹、吃燕窝的情节,极尽展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儒式风雅,两种吃法形成对比,展现了不同阶层对 “吃” 的文化认知差异。这种雅俗分野,恰是时代裂变的缩影。

两次“吃”,一个聚焦一顿饭的极致,一个全景式展现知青们对“吃”的热情。前者,王一生对 “干缩了的饭粒” 的珍视、舔勺吮汤的细节描写,将 “吃” 还原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表达对生命本质的朴素认知,将世俗行为升华为一种精神境界。后者,知青们 “疾跑如飞” 抢饭、”清水南瓜” 果腹的场景,折射出特殊年代物质匮乏下的集体生存困境,也迸发出昂扬乐观的青春气质。这些 “吃” 的世俗性,构成了人物活动的现实基底和饮食仪式的文化隐喻。

在物质匮乏精神压抑的特殊年代,“吃”与“棋”分别联系捡烂纸老头所说的“生道”与“棋道”,对应着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这组意象的对立统一构成了全篇的根本矛盾。“吃”与“棋”也成为王一生对抗荒诞现实的武器,他通过“棋”实现自我超脱,又通过“吃”坚守生命尊严,这种生存策略既是个人选择,也是对集体困境的隐喻性回应。

除了意象诠释出的雅俗之义,在语言特色上,阿城在吸收乡野民间俗语和世俗生活口语的基础上,对文字进行了艺术化的提炼,使文字既有世俗社会的浓浓烟火气,又饱含着文人行文的深沉与高雅,下一篇,将继续结合文本分析《棋王》的语言特色。

如果你在IB中文Paper1,Paper2, IO, EE方面有任何问题,请在本页面注册米团中文免费体验课,赶快注册领取吧|米团中文,我们老师会给你免费解答哦~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