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审题与立意——明确“比较”的核心角度
– 阅读题目关键词,如“主题”、“人物关系”、“叙述方式”等,确定比较维度。
– 明确两部作品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点,形成中心论点。
✅ 二、结构建议——采用“三层式”比较结构
📌 推荐结构如下:
引言段:简要介绍两部作品及中心论点;
主体段1:围绕第一个比较角度展开分析(如主题),每段对比两个文本;
主体段2:围绕第二个角度展开分析(如人物塑造);
主体段3(可选):第三个角度(如语言风格或文化背景);
结尾段:总结主要观点,升华主题意义。
✅ 三、论证方法——使用“并列+对照”的方式强化分析深度
– 每一段中都应呈现两个文本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并结合文本细节进行剖析;
– 避免简单罗列,应通过批判性思维揭示作者意图及其文化语境背景下的意义。
✅ 四、语言策略——使用连接词提升逻辑清晰度
– 比较类连接词:“相似地”、“然而”、“尽管如此”、“与此同时”;
– 强调类连接词:“尤其是”、“值得注意的是”、“更进一步地”;
– 总结类连接词:“因此”、“综上所述”。
📖 示例分析:「模拟案例」
🎯 题目:比较两部作品中如何表现“女性角色在社会中的挣扎”。
📝 选择作品:《红玫瑰与白玫瑰》(张爱玲)&《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
引言段示例:
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虽分别植根于中国传统社会与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背景,却都以女性角色为切入点,揭示了她们在父权体制下的生存困境。本文将从人物塑造与社会环境两个维度出发,探讨女性挣扎的表现方式及其背后文化意涵。
主体段1示例 – 人物塑造对比:
张爱玲通过王娇蕊与孟烟鹂这对“红白玫瑰”的象征,对比现代女性在婚姻中的压抑与反抗。而马尔克斯则借助乌苏拉这一坚韧母亲形象展现女性超越家庭角色的能动性。两者均以复杂多面的女性形象打破传统刻板印象,但也体现出地域文化中对女性期待的差异性。
主体段2示例 – 社会环境对比: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充满男权主导视角,使女性挣扎显得隐忍而压抑;而《百年孤独》则通过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赋予女性角色神秘力量,使其挣扎更具反抗色彩。这种表现手法上的差异也反映出不同文化语境下作者对于女性命运的理解和批判。
结尾段示例:
通过以上对比可见,两位作家虽身处不同文化背景,却都致力于揭示女性在男性主导社会中的困境。她们用各自独特的文学语言,为沉默者发声,也促使读者反思性别不平等这一全球性议题。
🔑 重点总结 | Paper 2高分策略速记表 📋
1️⃣ 明确题干关键词,确定比较维度;
2️⃣ 构建三层式结构,引言+多维对比+总结升华;
3️⃣ 每一主体段都包含两个文本内容,并进行深入剖析;
4️⃣ 使用连接词提升逻辑流畅性;
5️⃣ 引用具体文本细节支撑观点,避免空泛议论;
6️⃣ 写作风格保持学术规范,用词准确得体;
7️⃣ 时间管理合理,预留5分钟检查语病和格式。
关注@米团中文,每周更新IB中文备考干货,让你的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