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称vs第三人称:叙事视角如何影响小说张力?

IB中文文学赏析中,叙事视角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写作手法。它不仅决定了读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也直接影响了情感渲染的深度与阅读体验的层次。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这两种常见叙事视角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功能作用及其在答题中的分析方法。

📌一、什么是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即讲述故事时所采用的“谁来讲”的方式。常见有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较少见)和第三人称(“他/她/他们”)。不同的视角会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

📘二、第一人称叙事:贴近内心的共鸣
第一人称以“我”为主语进行叙述,读者仿佛置身于人物内心世界,能更直接地感受到人物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变化。

🎯例一:《麦田里的守望者》(J.D.塞林格)
原文片段:
“我真不想细说我那该死的一生。但要是你真想听的话,我就从去年圣诞节前几天讲起。”

🔍逐句解析:
开篇即明确使用第一人称,建立起强烈主观色彩。主人公霍尔顿用口语化、带有情绪色彩的话语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得整个故事充满真实感和个性化色彩。

这种方式使得整部小说充满了青春期特有的不安、迷茫与反叛,而这些情绪正是通过第一人称才能准确传达。在答题中可以分析其对塑造人物个性、营造真实性氛围以及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三、第三人称叙事:宏观全景下的人物命运
第三人称可以分为全知型和有限型。它通常能提供更广阔的信息背景,让读者看到多个角色之间复杂关系及事件全貌。

🎯例二:《变形记》(卡夫卡)
原文片段:
“当格里高尔·萨姆莎从烦躁不安的梦中醒来时,他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逐句解析:
这句话属于第三人称叙事,不过整部小说实际上采用的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有限全知”视角,即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内心世界展开。这种方式让读者始终处于格里高尔的认知框架中,随着他的惊恐、焦虑、自责而起伏。

例如,在他发现自己变形后,并没有立即陷入恐慌,而是担忧迟到上班,这种细节强化了角色性格,也体现出作者对社会异化主题的批判。

这种近距离观察人物心理变化,使得文本具有强烈的代入感与压迫感。在IB中文答题中,可从“增强沉浸感”“揭示人物内心冲突”“体现社会批判”等维度切入分析。

📌四、小结与应试提示📝
✅ 第一人称适合展现主观体验和内心冲突,强调代入感;
✅ 第三人称适合构建复杂结构与多线索推进,更具客观理性;
✅ 在答题时,应根据具体文本分析其选择该视角所产生的效果,并结合主题、结构等多维度展开论述。

📣欢迎留言你最喜欢哪种叙事方式?你还希望我们分析哪些作品呢?👇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