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作品中,通感是一种将不同感官体验交织融合的修辞手法,它能打破常规的感知界限,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更为立体、深刻的印象。本文将深入解析“通感”这一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方式、表达效果,并提供两个经典文本例子,逐句拆解其语言美感与修辞逻辑,帮助IB中文考生掌握如何在赏析题中识别并分析此类技法。
📘 什么是“通感”?
“通感”,即一种修辞联觉现象,是指将一种感觉转化为另一种感觉来表达。例如,用视觉描写听觉、用嗅觉形容味觉等。这种手法常用于抒发情感、营造意境或强化印象。
🎯 为什么“通感”值得关注?
在IB中文考试中,赏析题往往要求学生识别并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语言技巧传达情绪或主题。“通感”因其独特的跨感官表达方式,在高分答案中常被引用分析。
🔍 示例一:《红楼梦》第三回 林黛玉初入贾府
原文片段:
“宝玉只觉得眼前一亮,香气扑鼻,似有琴音缭绕。”
【逐句解析】
1. “眼前一亮”:视觉描写,引出人物初见林黛玉的惊艳之感。
2. “香气扑鼻”:嗅觉描写,与视觉紧密相连,增强了氛围渲染。
3. “似有琴音缭绕”:听觉描写,却并未真正出现琴声,这是一种典型的“通感”——以听觉补充视觉与嗅觉,构建出一个富有诗意和仙气的场景。
📌 分析:作者通过三种不同感觉的交叉描绘,不仅展现了林黛玉超凡脱俗的气质,也暗示了宝玉对她产生的复杂情愫。对于IB考生而言,在答题时可指出这是“视觉+嗅觉+听觉”的复合式通感,用以营造人物初见时的心灵震撼效果。
🔍 示例二:徐志摩《再别康桥》
原文片段: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逐句解析】
1. “金柳”、“夕阳中的新娘”:视觉意象,通过颜色与比喻塑造画面美。
2. “波光里的艳影”:视觉延伸,但“荡漾在我心头”,则是将视觉转化为触觉和心理波动,这正是典型的“通感”。
3. “荡漾”一词原本用于水波,此处用来形容心理状态,是触觉与情绪结合的体现。
📌 分析:徐志摩通过视觉—触觉—心理三重转换,使读者不仅看到康桥之美,更能体会诗人内心的不舍与柔情。在答题中可指出,“通感”手法强化了主观情绪表达,使诗歌情境更具感染力。
📝 答题建议:
1. 明确指出是哪几种感觉之间发生了转换(如视觉→听觉)。
2. 分析这种转换带来的审美效果或情绪渲染作用。
3. 联系上下文说明该手法如何服务于主题或人物塑造。
📌 总结:
掌握“通感”,不仅能提升文学鉴赏能力,也能让你的IB中文作文和赏析回答更具深度与亮点。下次阅读小说或诗歌时,不妨留意一下那些“不合逻辑”的感觉描写,它们也许正是作者精心布设的艺术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