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风筝》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我”这一复杂而真实的人物形象,“我”既有着粗暴而专制的兄长形象,又有着知错能改、具有自省精神的特点,同时深受封建礼教影响,渴望弥补过错。以下是对“我”的人物形象的三点分析:
1. 粗暴而专制的兄长形象
在文章中,“我”作为兄长,对弟弟的管教显得粗暴而专制。当发现弟弟在偷偷做风筝时,“我”愤怒地抓断了风筝的翅骨,并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这一行为不仅显示了“我”对弟弟的严厉管教,也透露出“我”内心深处受封建礼教束缚的专制思想。这种粗暴而专制的行为,让“我”在弟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伤痕。
2. 知错能改敢于自省
然而,“我”并非一个一成不变的人物。随着岁月的流逝和阅历的增长,“我”逐渐认识到了自己当年的错误。当读到一本外国儿童教育书籍时,“我”才恍然大悟,意识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而当年的自己不仅践踏了风筝,更践踏了弟弟的童心。这种知错能改、具有自省精神的特点,让“我”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3. 深受封建礼教影响
“我”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对弟弟的管教上,更体现在“我”对自我行为的认知和反思上。当“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悔恨和自责。为了弥补过错,“我”试图通过送风筝、赞成弟弟放风筝等方式来修复与弟弟的关系。这种渴望弥补过错的心态,展现了“我”内心的善良与责任感。
如果你在IB中文方面有任何问题,或者在IB中文Paper1、Paper2、IO、EE方面有疑问,请在本页申请一节免费试听课,我们的专业IB老师会给你免费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