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中文赏析|“通感”如何让文字拥有五感?

IB中文的文学赏析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常常是考察重点。其中,“通感”作为一种打破感官界限、强化表达效果的修辞技法,不仅能增强文本的表现力,也能在答题中展示出学生对文学语言的深刻理解。本文将深入剖析“通感”这一技法的定义、功能与审美价值,并结合两部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原文片段,进行逐句细致解析,帮助考生掌握其在实际答题中的应用方法。

📌一、什么是“通感”?

“通感”是一种将不同感觉器官所产生的感觉交叉融合的修辞手法。例如,把颜色说成有声音,把气味说成有温度等。它通过打破常规感知逻辑,让语言呈现出更强烈、更立体的艺术感染力。

📌二、通感手法的表达功能

✅增强画面感:将抽象情绪具象化,使读者产生直观印象。
✅强化情绪氛围:多重感官刺激叠加,提升审美体验。
✅丰富意象层次:使单一意象承载更多意义,体现作者巧思。

📚三、经典例子一:《边城》——沈从文

原文节选:
“黄昏时候,风带着水汽吹来,一股湿润润带点青草味的凉意,从河面轻轻飘上来。”

🔍逐句解析:
1️⃣ “黄昏时候,风带着水汽吹来”:这是视觉与触觉的结合,“风”本是触觉,但通过“黄昏”的视觉背景设置了整体环境氛围,为后续通感提供铺垫。
2️⃣ “一股湿润润带点青草味的凉意”:此句为典型通感。“湿润润”本属触觉,“青草味”为嗅觉,“凉意”为温度感觉,这三种不同类型的感觉叠加在一起,通过一个“风”的媒介传递出来。这里并非简单罗列,而是构建了一种立体式自然体验,让读者仿佛置身其境。
3️⃣ “从河面轻轻飘上来”:进一步强化了动静结合和空间延展,使得整个画面动静交错、层次分明。

🎯效果总结:沈从文通过多重感觉交织,不仅描绘出湘西自然环境之美,更借由这份细腻描写传达出人物内心宁静与乡愁。这种方式极具感染力,是IB中文考试中值得借鉴的高分技法。

📚四、经典例子二:《红楼梦》第五回——曹雪芹

原文节选:
“香气袭人知昼暖,玉簪螺髻斜插云。”

🔍逐句解析:
1️⃣ “香气袭人知昼暖”:这是典型通感。“香气袭人”为嗅觉,但“知昼暖”却是温度与时间概念。在这里,曹雪芹用嗅觉引导读者进入夏日午后的氛围,用香气唤起对时令气候的认知,从而完成一次跨越嗅觉与触觉、时间认知之间的联动。
2️⃣ “玉簪螺髻斜插云”:虽不直接体现通感,但作为前一句视觉延伸,使得整个画面更具层次。头饰造型与环境(云)相连,也是一种空间上的想象融合,与前句形成虚实结合之美。

🎯效果总结:曹雪芹通过通感巧妙地调动读者多重感官,不仅营造出富丽精致又略带慵懒之态,还暗示了人物所处环境之奢华与空虚。对于IB中文A课程而言,这类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展示对语言潜在意义和艺术构造能力的深度理解。

📌五、如何在IB中文考试中赏析“通感”?

🧠识别关键词:如“香”“响”“热”“光”等词汇是否被用作其他感觉类别形容词使用?
🧠分析作用逻辑:说明这种跨越感觉界限的表达是否增强了画面呈现?是否强化了情绪渲染?是否体现了人物心理?
🧠结合上下文解读:不要孤立看待一个句子,要放入语境中分析其整体表现力和结构功能。

💡总结Tips:
– 通感≠堆砌形容词,而是有目的、有逻辑地进行多维描写;
– 在答题中明确指出是哪几类感觉交叉,并说明其具体效果;
– 引用原文要完整,不能断章取义,否则影响说服力;
– 可适当类比其他作品,用于提升答案深度(建议只用于Paper 2)。

📝结语:学会分析“通感”,不仅能提升你对文本语言细节的敏锐度,更能让你的答案脱颖而出。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文学技法解析,欢迎关注@米团中文,每周更新高质量IB中文技巧笔记!📘✨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