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B中文考试中,巴金经典小说《家》的对立模式作为其核心艺术手法之一,无疑构成了解读这部作品深刻社会意义与人性挣扎的关键路径。通过对封建家族内部新旧思想的激烈碰撞、个人情感与家族责任的深刻矛盾、以及光明希望与沉重压抑并存的生活图景的细腻描绘,巴金巧妙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对立框架。理解并掌握对立模式艺术效果的分析技巧,对提升自身能力大有裨益。
一、对立模式的类型与表现
- 新旧思想的对立
在《家》中,新旧思想的对立是贯穿全篇的核心冲突之一。
高老太爷作为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他熟读四书五经,谙熟伦理纲常,对家族成员有着严格的管控。他反对亲上加亲,试图通过好友冯乐山为高觉民另谋婚事,这体现了封建家长对子女婚姻的绝对控制。然而,高觉民、高觉慧等年轻一代则接受了新思想,他们追求自由和平等,敢于向封建礼教发起挑战。
高觉慧参与学生游行,宣传新式思想,与当局抗礼,公然和爷爷叫板理论,这些行为都体现了新思想对封建礼教的冲击。
原文中,高觉慧愤怒地指责家人:“你们总是忍受,你们一点也不反抗。你们究竟要忍受多久?你们口里说反对旧家庭,实际上你们却拥护旧家庭。……你们是矛盾的,你们都是矛盾的!”这段话生动地展现了新旧思想之间的尖锐对立。
- 个人情感与家族责任的对立
作品中个人情感与家族责任的对立也是一大看点。
高觉新与钱梅芬情投意合,却因双方母亲的矛盾而止步婚姻殿堂。最终,高觉新的父亲通过抓阄的形式为他确定了妻子李瑞珏。这段婚姻是高觉新个人情感与家族责任冲突的缩影。他既想追求自己的爱情,又不得不承担起家族的责任。
同样,高觉民与琴互生情愫,但高老太爷却反对这门亲事,试图通过包办婚姻来巩固家族利益。高觉民为了和心爱的人长相厮守,决意离家出走,这体现了个人情感对家族责任的挑战。对此,觉新曾感慨:“我依旧继续阅读新思想的书报,继续过旧式的生活。”这句话揭示了他在个人情感与家族责任之间的挣扎与无奈。
- 光明希望与沉重压抑的对立
《家》中还展现了光明希望与沉重压抑的对立。
年轻一代如高觉慧、高觉民等,他们心中充满了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敢于挑战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然而,他们所处的环境却是沉重压抑的,家族内部的腐败与黑暗、长辈的专制与压迫都让他们感到窒息。当觉慧在痛苦中挣扎时,曾这样想到:“为什么连袁成都懂得,大哥却不懂呢?”他怀疑地问自己,“无论如何,我不跟他们一样,我要走我自己的路,甚至于踏着他们的尸首,我也要向前走去。”体现了年轻一代在沉重压抑的环境中寻找光明希望的决心和勇气。
二、对立模式对人物塑造的影响
- 深化人物性格特征
对立模式在《家》中深化了人物性格特征,使其更加鲜明和立体。高觉新是一个典型的受封建礼教束缚的人物,他性格中的软弱与妥协在与家族责任和个人情感的冲突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原文中,当觉新得知父亲为他安排的婚姻时,他虽心有不甘,但最终还是选择了顺从:“……我牺牲了自己,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可是得到了你们大家的称许,说我是一个孝子。我能够叫出这样的代价来换取你们的称许,我已经够满意了。”这充分体现了觉新在面对家族责任时的无奈与妥协,也凸显了他性格中的软弱。
相比之下,高觉慧则是一个充满反叛精神的人物。他与觉新的性格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对比在对立模式中得到了强化。觉慧敢于挑战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他身上的这种反叛精神在与长辈的冲突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原文中,觉慧曾坚定地表示:“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这彰显了觉慧在追求自由和幸福过程中的坚定与勇敢。
- 强化人物关系复杂性
对立模式不仅深化了人物性格特征,还强化了人物关系的复杂性。在《家》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充满了矛盾和冲突。例如,高觉新与觉慧之间的关系就体现了新旧思想的冲突和个人情感的交织。他们既是兄弟,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不同的思想立场和生活态度。当觉慧试图说服觉新反抗家族时,觉新却以“我已经过了这样的日子二十年了,我的骨头已经变硬了”为由拒绝了觉慧的提议。这段对话揭示了兄弟二人在思想上的差异和冲突,也体现了他们关系的复杂性。
同样,高老太爷与年轻一代之间的关系也充满了对立和冲突。高老太爷作为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他试图通过控制家族成员来维护家族秩序。然而,年轻一代却不再满足于这种束缚和压迫,他们渴望自由和个性解放。这种对立关系在原文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如高老太爷对觉慧的严厉斥责和觉慧对高老太爷的反抗和质疑。这些冲突不仅强化了人物关系的复杂性,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三、对立模式对叙事张力的强化
- 推动情节发展
对立模式在《家》中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新旧思想、个人情感与家族责任以及光明希望与沉重压抑等多重对立,小说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叙事框架。这些对立冲突不仅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还使得情节更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例如,在新旧思想的对立中,高觉慧等年轻一代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质疑,不断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他们参与学生游行、宣传新式思想、与长辈抗争等行为,都是对封建礼教的挑战和冲击。这些冲突和抗争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还使得故事更加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觉慧在参加学生游行后,对家族中的长辈们发出了强烈的质疑:“你们总是忍受,你们一点也不反抗。你们究竟要忍受多久?”这句话不仅体现了觉慧对封建礼教的愤怒和不满,还预示着故事即将迎来更加激烈的冲突和转折。
- 营造紧张氛围
对立模式还通过营造紧张氛围来强化叙事张力。在《家》中,对立冲突往往伴随着激烈的言语交锋、情感碰撞和行动对抗,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紧张而压抑的叙事环境。
在高觉民与琴的爱情故事中,高老太爷的反对和阻挠使得这段爱情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危机感。当高老太爷得知觉民与琴的恋情后,他愤怒地表示:“这种事情在我们高家是绝对不允许的!”这句话不仅体现了高老太爷的专制和蛮横,还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使得故事更加扣人心弦。
综上所述,《家》中的对立模式深刻揭示了封建家族矛盾与社会变迁。新旧思想碰撞中,觉慧的“我是青年,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展现了年轻一代对自由的渴望,批判了封建礼教。个人情感与家族责任的对立,让人物内心挣扎,既想追求个人幸福,又需承担家族责任,体现了人性的软弱与妥协,但也彰显了年轻一代的勇敢与挑战。这些对立不仅反映了社会由封建向现代的转型,还启示了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它们让我们看到人性在封建束缚下的压抑与在反抗中的复苏,促使我们思考个人与集体、个体与家族的关系,以及在变迁社会中如何坚守人性本质与追求个人价值。《家》中的对立模式,因此具有深远的思想内涵与社会价值。
如果你在IB中文方面有任何问题,或者在IB中文Paper1、Paper2、IO、EE方面有疑问,请在本页申请一节免费试听课,我们的专业IB老师会给你免费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