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中文技法赏析|“虚实结合”如何构建文学的多维意境?

IB中文课程中,理解并分析“虚实结合”这一表现手法,对于提升学生文本赏析能力至关重要。所谓“虚实结合”,是指作家在描写事物或表达情感时,将具体可见的“实”与抽象想象的“虚”巧妙融合,从而营造出更具层次感和审美张力的文学意境。

📘 一、什么是“虚实结合”?
“虚”指的是作者主观的情感、想象、象征等非实体内容;而“实”则是客观存在的景物、事件、动作描写等。通过将二者融合,作品往往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 二、文学作品中的典型运用案例

【例一:《边城》(沈从文)——以景写情,虚实交融】
原文节选: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 “黄昏时候,风静静地吹着,渡船靠在江边,一只白鹭站在篙头。”

🔍 解析:
这段文字中,“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是典型的“虚”,它代表了翠翠对未来命运的不确定性与内心深处的期待与惶恐。而紧接着的景物描写——“风静静地吹着”“一只白鹭站在篙头”,则是具象可感的“实”。沈从文通过将这份抽象情绪与宁静自然画面交织,不仅增强了文本的抒情性,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淡淡忧伤却又含蓄克制的氛围。

此外,“白鹭站在篙头”的画面本身也隐含着某种寓意——孤独等待。这种意象既是现实存在,也是情感寄托,进一步模糊了虚与实之间的界限。

🎯 答题应用提示:在Paper 1或IO中遇到类似段落,应指出作者如何利用自然景物承载人物心理状态,并说明这种手法带来的审美效果及其对主题深化的作用。

【例二:《再别康桥》(徐志摩)——诗意语言中的虚实交融】
原文节选:
>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 解析:
徐志摩通过第一句“轻轻地我走了……”开篇,即以一种朦胧飘逸之态奠定全诗基调。“西天的云彩”“河畔金柳”“波光艳影”等则是具体可见之物,是“实”;而这些自然元素所承载的是诗人对康桥的不舍、留恋和温柔告别,是主观情绪,是“虚”。尤其是将金柳比作新娘,这种拟人化+象征性的处理,使得自然景物具备了情感色彩。

整首诗几乎没有直接抒发离愁,而是借助一系列自然画面来传达内心波澜,这正是虚实结合手法高妙之处。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但又真实可触的空间里,体会那份“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温柔。

🎯 答题应用提示:面对诗歌类文本,应注意挖掘作者如何借助自然意象传达抽象情绪,并指出这种结构安排如何增强整体艺术感染力。

📖 三、小结与建议
掌握“虚实结合”这一手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理解文本深层含义,也能在答题中体现出较高层次的文学鉴赏能力。在今后的阅读和分析中,不妨多留心那些看似平淡却蕴含深意的句子,它们往往就是作者借助“虚”与“实”的对话,在向你诉说隐藏于文字背后的情绪世界。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