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中文提分技巧|虚实结合:如何在文本中构建多维空间感?

🌟同学们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常常只看到“写了什么”,却忽略了“怎么写”。今天,老师带大家深入理解一种在IB中文考试中非常实用的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它不仅能增强文本的层次感,还能帮助我们挖掘更深的主题内涵,是答题中体现高阶思维的利器!

📌 什么是“虚实结合”?
“虚”指抽象、想象、情感、意境等非具象描写;“实”则是具体、可见、真实的事物或场景。当作家将二者有机融合,就能让作品呈现出既真实又富有哲思的美感。

🎯 例子一:《边城》 沈从文
片段:
“溪流潺潺地响着,一只渡船静静地停泊在岸边。翠翠坐在船头,望着远处山影中若隐若现的一座塔,心里想着‘他还会来吗?’”

🔍 分析:
这一段文字表面上是对自然景色和人物动作的描写(实),但细读后我们会发现,其实作者借助山、水、塔等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朦胧而缥缈的氛围(虚),表达了翠翠内心的不安与期待。
– “溪流潺潺”与“静静停泊”的渡船形成动静对比,为读者提供一个宁静却略显压抑的氛围。
– “望着远处山影中若隐若现的一座塔”,这里的“塔”并非单纯的建筑,而是一种精神寄托,是翠翠对未来爱情归宿的象征。
– “他还会来吗?”这句内心独白虽短,却通过前文环境渲染后显得格外沉重。
👉 总结:作者通过自然环境(实)与人物情感(虚)的交融,使得情感表达不直白却更深沉,达到了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效果。

🎯 例子二:《活着》 余华
片段:
“福贵看着田里翻滚的黄土,一时间觉得自己仿佛也是这土地的一部分。他想起了死去的人,一个个面孔像浮尘一样飘过。”

🔍 分析:
这段文字展现了典型的虚实结合手法。
– “田里翻滚的黄土”是具体画面(实),这是福贵所处环境最直接的描写,也是他命运轨迹的一种隐喻。
– “仿佛也是这土地的一部分”,这是作者将人物与环境进行心理上的融合,使读者感受到主人公生命状态与土地命运息息相关。
– “死去的人……浮尘一样飘过”,将记忆具象化为“浮尘”,既体现出逝者在人间痕迹之轻,也传达出主人公对死亡平静又无奈的态度。
👉 总结:通过现实场景(实)+心理联想/回忆(虚)的叠加,余华让人物命运具有更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意味。

📚 写作建议:
在IB中文Paper 1或IO答题时,如果你发现文本中出现了这种现实与情感、具象与抽象交错出现的结构,不妨考虑使用“虚实结合”的术语进行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
– 哪些内容属于“虚”?哪些属于“实”?
–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是否有助于主题深化或人物塑造?
– 这种手法是否给你带来了特别的阅读体验或情绪共鸣?

📝 模板句式推荐:
– 作者通过XXX(具体描写)与YYY(抽象意向)的融合,实现了XXX效果,深化了主题/人物形象。
– 虚实之间形成张力,引导读者从现实进入角色内心世界……

🎁 如果你喜欢这种深入拆解技法+实例分析风格,欢迎关注米团中文,我们将持续推出IB中文高频技法系列讲解!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