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IB 中文 Paper 2 中,考官常要求学生比较两部作品在处理同一主题或运用同类手法时的异同。本文将以老舍的《骆驼祥子》和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为例,探讨两部作品的叙事结构如何引导读者理解人物命运与社会主题。
一、三段式 vs. 四幕式:悲剧的推进方式不同
- 《骆驼祥子》 采用“三次买车—三次失车”的循环式结构,呈现希望—奋斗—堕落的过程。读者随着结构的推进,逐渐意识到个人奋斗无法抵抗社会压迫。
- 《包法利夫人》 则以爱玛的人生阶段为线索:少女幻想—婚姻失落—外遇追求—自我毁灭。四幕式的层层递进,使读者看到幻想一步步破灭的必然。
👉 对比可见:老舍强调社会环境的压迫性,福楼拜强调人物心理的自我困境。结构安排让读者理解悲剧的根源不同。
二、循环反复 vs. 直线发展:宿命感与不可逆性
- 《骆驼祥子》 的结构是循环的,买车—失车反复出现,强化宿命感,让读者理解“无论多努力,结局皆是失败”。
- 《包法利夫人》 的结构是单向递进的,爱玛从浪漫到幻灭,轨迹不可逆转,读者被一步步推向悲剧结局。
👉 对比可见:循环结构制造无力感,直线结构营造不可避免的悲剧感。两者都强化了读者对社会或心理桎梏的理解。
三、对照人物的作用
- 《骆驼祥子》 中,祥子与刘四爷、小福子等人物的对照,揭示社会不同阶层的差异,读者通过横向比较理解社会不公。
- 《包法利夫人》 中,爱玛与夏尔、罗多尔夫、莱昂等人物的对照,凸显她的幻想与现实格格不入,引导读者理解其内心的孤独与不满。
👉 对比可见:老舍的对照凸显“社会批判”,福楼拜的对照凸显“人物心理”。
四、空间与场景安排
- 《骆驼祥子》 通过北平城的空间变换(胡同、兵营、车行)展现社会全貌,让读者理解祥子命运与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
- 《包法利夫人》 通过乡村、舞会、巴黎的空间变换,映射爱玛欲望与现实的差距,让读者理解她内心的虚妄。
👉 对比可见:空间结构在两部作品中都起到“揭示主题”的作用,但侧重点不同:一是社会批判,一是心理剖析。
五、Paper 2 答题框架示范
在考试中,学生可以这样写:
老舍在《骆驼祥子》中采用循环式结构,通过三次“买车—失车”的反复,引导读者理解社会压迫对个人命运的摧毁;而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以直线推进的结构,将爱玛一步步推向不可避免的毁灭,引导读者反思浪漫主义幻梦的破灭。两部作品的不同结构安排,分别突出社会批判与心理剖析,为读者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剧逻辑。
无论是《骆驼祥子》的循环宿命,还是《包法利夫人》的直线堕落,叙事结构都不是单纯的讲故事手段,而是作者传递思想的桥梁。IB 学生在比较时,应抓住“结构形式—读者理解—作者目的”的逻辑链,才能写出既有深度又有比较价值的高分论文。
如果你在IB中文方面有任何问题,欢迎在后台踢我。
最后一定记得添加我的微信:mituan_07 ,领取独家结构框架+真题示范资料包!更多实战演练和一对一专业点评,点击主页预约米团中文IB中文A 试听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