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IB 中文 Paper 1 与 Paper 2 的学习中,“语言如何影响读者情绪”是高频考点。老舍的《骆驼祥子》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正是语言塑造情感的典型案例。本文将从“紧张感”“同情”“愤怒”三方面入手,探讨老舍如何通过简练而真实的文字调动读者情绪。
一、紧张感:短句与环境描写的配合
老舍善于用短句与细节描写营造紧迫氛围。例如祥子第一次拼命攒钱买车时,环境常常被刻画为酷暑或暴雨:“天阴沉得像要塌下来,祥子低头拉着车,脚步越来越急。”短促的句式与沉重的环境词汇(“塌”“急”)叠加,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压迫感。这种写法与 IB 中文分析框架中的“句法与感官词”相呼应:短句增强节奏感,让读者如同与祥子一同奔跑,心跳加快,紧张随之而来。
二、同情:口语化叙述与细节塑造
老舍的语言素朴、口语化,却往往最能打动人心。他写祥子丢车后的绝望:“祥子坐在墙根,心里空空的,像丢了魂。”这里没有华丽辞藻,却通过一个贴近生活的比喻“丢了魂”传递出人物的绝望。读者很容易代入,进而生出同情。
此外,老舍刻意放大生活细节:祥子反复数钱、擦车、对未来抱有小小憧憬。这些描写让读者看到一个“努力却被现实打击”的普通劳动者形象。同情心的来源,正是读者对“他值得更好命运”的共识。
三、愤怒:对比与讽刺强化社会批判
《骆驼祥子》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社会悲剧。老舍在语言中运用对比与讽刺,引导读者产生愤怒。例如祥子刚买到车不久就被宪兵抢走,语言中冷静而疏离:“他们说要车,就要车,祥子只好走开。”这种冷静反而加重了读者的愤怒:社会的不公赤裸裸展现,却没有丝毫反抗的余地。
又如对车主刘四爷的描写,老舍用讽刺性语言揭露其贪婪与自私。祥子的勤劳与刘四爷的冷酷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将愤怒从个体遭遇延伸至社会制度本身。
四、IB 学习启示:从情绪到目的
在 IB 中文考试中,单纯指出“这里让人紧张/同情/愤怒”是不够的。你需要完整论证链条:
- 识别语言手法(短句、比喻、对比、讽刺)。
- 分析读者情绪(紧张、同情、愤怒)。
- 回扣作者目的(批判社会、揭示底层人民困境、激发读者思考)。
例如,在分析“祥子坐在墙根,心里空空的,像丢了魂”时,可以写道:
- 比喻“丢了魂” → 语言直白 → 读者共情祥子的无助 → 引导同情与社会不公的思考。
《骆驼祥子》的力量不在于情节跌宕,而在于语言的真实与深刻。老舍通过简练、口语化却极具张力的文字,让读者先感受到紧张,再产生同情,最后被愤怒激发,从而完成从个体悲剧到社会批判的过渡。对于 IB 学生而言,把握这种“语言—情绪—目的”的分析逻辑,才能在 Paper 1 与 Paper 2 的写作中打出有深度的分数。
最后一定记得添加我的微信:mituan_07 ,领取独家结构框架+真题示范资料包!更多实战演练和一对一专业点评,点击主页预约米团中文IB中文A 试听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