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米团华裔少儿中文》,我是张老师。
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一个很多海外家长在中文学习中都会碰到的“断层现象”——孩子上中文课时学得挺好,词也记得住,但一回到生活中,中文词汇就“消失了”。比如上课刚学了“水果”“衣服”“天气”,可一转身去超市、换季穿衣、出门玩,孩子还是用英文交流。
学了用不上,是很多家庭中文学习的最大隐忧。那么问题出在哪儿?我们又能怎么帮助孩子“用得上”?
今天的嘉宾——来自澳大利亚的伟伦爸爸,就和我们分享了他们家的“生活词桥计划”,用很有创意又非常实用的方法,打通了“课内”和“生活”的连接。欢迎伟伦爸爸!
伟伦爸爸:
张老师好,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伟伦的爸爸,我们一家住在墨尔本。伟伦今年6岁,在当地上小学。
我们家原来也碰到这个问题——中文课学得挺开心,但一旦离开课堂,他就完全切回英文模式。有一次我们在超市,他看到香蕉,脱口而出:“Look, banana!”我说:“你刚学了‘香蕉’,怎么又忘了?”他却一脸茫然地说:“是在书里看到的,不是我平常说的词。”
那一刻我意识到,他其实不是忘了词,而是不会用在真实生活中。
张老师:
你这个观察非常准确!很多孩子在课堂上学得挺扎实,词汇量也够,但这些词没有进入他的“主动使用区”。中文变成了“只用在书本里”的东西,缺乏生活锚点。
那你们是怎么开始做出改变的呢?
伟伦爸爸:
我们从一个很小的尝试开始——“场景复用”。
比如中文课上刚学了“苹果”“葡萄”,那我们在晚餐时就会说:“今天吃苹果吗?”“你要葡萄还是香蕉?”不要求孩子回应中文,但至少我们大人先说出来。几天之后,伟伦开始用中文词回应,比如说:“我要苹果。”我们就顺势鼓励:“哇,今天是‘中文点餐日’。”
渐渐地,我们给生活加上了中文标签,甚至会办“中文超市日”“中文早晨起床流程”“中文洗澡游戏”,让学过的词,在真实生活中反复出现。
张老师:
太棒了!这其实就是“从输入到输出”的自然转化过程。很多家长以为“用得上”是靠逼孩子说,其实最重要的是环境先用起来,让词汇“有了生活的影子”。
你们这个“中文超市日”和“起床流程”具体是怎么设计的?能不能举几个例子?
伟伦爸爸:
当然可以!我们后来给这个方法起了个名字叫“生活词桥”,就是把书本上的词汇,一步步“架”到生活场景中。
比如“中文超市日”,我们会准备几张小卡片,写上今天要买的“苹果、面包、鸡蛋、牛奶”,孩子拿着卡片去找,我们只说中文:“去找面包。”孩子找到了,我们就用中文夸奖:“找到了!面包在这儿。”不仅是听词,还要完成任务。
起床流程也类似,我们会在墙上贴一张“早晨任务表”——刷牙、穿衣、吃早餐,每一项都配上中文提示。刚开始我们读给他听,后来他会自己指着说:“我先穿衣服。”
有趣的是,一旦这些词在家里用起来了,伟伦自己也会反过来“教”我们——比如我们故意说“你要banana吗?”他会说:“是香蕉啦!”这就说明他真的内化了。
张老师:
太有启发了!你们是在创造“用得上的词汇场景”,而不是指望孩子“突然就会用了”。
我特别想强调你刚才说的“任务驱动”这个点——孩子为了完成某件事,而不得不用中文,就像一种“生活中的任务型学习”。
那你们在坚持这个“生活词桥计划”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挑战?比如孩子觉得无聊、重复?
伟伦爸爸:
有的,刚开始确实有点“太家长导向”,他觉得是爸妈故意设的“语言陷阱”。所以我们后来也做了两点调整:
第一是孩子参与设计。我们会问他:“你觉得早餐要说哪些词?”“你帮我们画一个‘起床流程图’吧。”他自己画的流程表贴在冰箱上,比我们讲的有用多了。
第二是加入角色扮演。比如他假装是“超市店员”,我去买东西时必须说中文,不然“不给卖”。这种游戏感非常强,他反而变得主动使用中文。
最妙的是,有一次中文课上学了“刮风了”,晚上正好户外风很大,他忽然跑到阳台大喊:“爸爸,刮风了!”我当时特别感动,因为我知道,这不是他“背”出来的,而是真正在“生活里用上了”。
张老师:
这就是“语言迁移”的瞬间,是所有家长最期待的场景!
我特别喜欢你们的方法有三个特点:真实生活中反复出现、有任务、有情感触发。这些正是语言内化最关键的三要素。
你能不能帮我们总结一下,其他家长也可以马上操作的“生活词桥小技巧”?
伟伦爸爸:
当然可以!我有五个关键词:
1. 复现:家长主动在生活中重复课堂词汇,比如吃饭、洗澡、出门都可以用;
2. 任务:用找物、做菜、点餐等小任务激活词汇;
3. 游戏:词卡、角色扮演、抽卡换词、拍视频,玩法要多变;
4. 标签化:家里贴上“中文小标签”,让物品“说中文”;
5. 孩子共创:让孩子设计流程图、打分表、选择题,提升参与度。
这些方法都不难,但只要坚持下来,就会发现孩子慢慢能在生活中开口、表达、甚至创造新的中文句子。
张老师:
太实用了!谢谢伟伦爸爸今天带来的满满干货。
我们常说,中文不是只学给老师听的,而是要活在生活里、活在孩子心里。只要你愿意多走一步,把“课堂词汇”带入真实生活,孩子的中文就不再是“知识”,而是他能用的“工具”和“表达方式”。
感谢伟伦爸爸的精彩分享,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伟伦爸爸:
谢谢张老师,也谢谢大家的收听。希望每个家庭都能找到自己的“中文生活桥”,让语言不只是学会,更是用得上。我们一起加油!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