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米团华裔少儿中文》,我是张老师。
你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孩子刚学的中文词汇,明明昨天还会,今天就忘了。识字卡片做了一轮又一轮,可一转眼又记不住了,家长费尽心思孩子却还是“学完就忘”?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一个非常实用的话题——“孩子总是记不住中文?其实你忽略了这一步!”
我们请来了一位嘉宾,他是住在英国伦敦的华裔爸爸,孩子昊昊今年9岁。他家的情况,相信很多人都能共鸣。欢迎昊昊爸爸!
昊昊爸爸:
张老师好,听众朋友们好!很开心能来参加这个节目,确实,今天这个主题真的是我们家最头疼的一个点。
张老师:
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家的情况吧,昊昊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中文的?
昊昊爸爸:
我们从他两岁左右就开始有意识地给他听中文儿歌,看绘本,后来上小学后每天会安排10分钟中文识字或者读书时间。他听力还不错,也能说一些生活用语,但最大的问题是——记不住,特别是识字。比如“猫”这个字,他前天学过,还写了三遍,昨天我问还能答出来,今天一问,又忘了。
张老师:
唉,这种“记了又忘”的问题真的非常普遍,很多家长就会开始怀疑是不是孩子记性差,甚至怀疑自己方法错了。你们当时是怎么想的?
昊昊爸爸:
一开始我们确实挺焦虑的,觉得是不是我们教得太快、太乱?后来我们就把节奏放慢,一周只学3个字,还是一样会忘。我还尝试做记忆卡片、抄写重复,昊昊也配合,但效果一般。
张老师:
后来你们是怎么找到转机的?
昊昊爸爸:
说来也巧,有一天他在玩乐高,我就随口问他:“你刚刚拼的这个叫什么?”他说“战车”。我就说:“这个词你昨天还在书里看过,你还记得是哪个‘战’吗?”他说:“不记得了……”我灵机一动,说:“你可以给这个战车起个名字,然后画一张说明书。”他立刻来劲了,还真的把“战车”两个字用得非常熟练。
张老师:
哇,这就很典型了——孩子不是记不住,是我们没给他机会“再输出”!
昊昊爸爸:
对,我后来才意识到,我们一直在输入,但根本没设计“复用”的情境。后来我就开始尝试“讲一讲”“画一画”“演一演”三种方法。
张老师:
来,展开讲讲,听众一定很感兴趣。
昊昊爸爸:
第一个“讲一讲”,就是让他每天讲一个中文词给我听,怎么写、什么意思、怎么用,他教我。我假装不会,他就成了“小老师”,特别有成就感。有次他教我“桥”怎么写,还举例说“我们上次去伦敦塔桥玩,就是那个‘桥’。”
张老师:
太好了,孩子喜欢教别人,就表示他真正理解了。
昊昊爸爸:
第二个是“画一画”,他很喜欢画画,我就让他每天挑两个新词,把它们画成一个故事。比如“猫”和“雨”,他画了一只猫在下雨天穿雨衣。他边画边说这个故事,那个词就不会忘。
张老师:
这真是把词“用活”了,画面感特别强,孩子记得更牢。
昊昊爸爸:
第三个“演一演”,我们会玩“中文小剧场”。我说一句话,他要补一句。有一次我说:“今天我们去了哪里?”他接:“我们去了超市。”然后我装作听不懂:“去哪儿?”他就重复:“去超市!”慢慢他就能组织完整句子了。
张老师:
听起来你们是在用生活的方式,把语言融进去,孩子学得轻松,也愿意主动说。
昊昊爸爸:
对,尤其是“教别人”这个方式,孩子特别有掌控感,觉得中文不是“被逼着学”,而是“我会了,我能教”。
张老师:
其实很多家长有个误区,总觉得要不断输入、刷词卡、刷课本,其实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有机会把词说出来、用出来、讲给别人听”。
昊昊爸爸:
是的。我们现在的做法是,每学一个词,就找机会“复盘”。今天学了“跳”,那就跳给我看,说“我在跳”;今天学“书包”,就来一个“书包采访”,我采访他“你书包里有什么?” 他就会说“有铅笔、有橡皮”。这些词比起我们抄写十遍记得更牢。
张老师:
你这个“语言任务”设计太棒了。孩子的语言,是长在“场景”里的。
昊昊爸爸:
对,我以前老想着“效率”,结果越学越忘。现在不追求数量,而是追求使用率,一个词学会后能用十次,那才是真的记住了。
张老师:
总结一下你这几招特别值得推广:
第一,让孩子当“小老师”讲词汇;
第二,画出词语场景或故事;
第三,用生活对话“演”出句子;
第四,用“任务”让孩子说中文。
昊昊爸爸:
是的,最后我还想补一句: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记忆方式,有些孩子靠听,有些靠看,有些靠做。我们家是靠“用”。我们家长只要不断试,不放弃,孩子终会找到自己的节奏。
张老师:
你这句话太暖心了。谢谢昊昊爸爸今天的分享,也希望听节目的家长们能带走一个重要观念:孩子不是“记性差”,而是我们要帮他“再用一次”。好啦,《米团华裔少儿中文》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如果你也有类似经历或妙招,欢迎留言告诉我们!我是张老师,我们下期再见啦~
昊昊爸爸:
谢谢大家,希望大家的孩子都能越学越开心,中文越说越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