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米团华裔少儿中文》,我是张老师。
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一个让很多华裔家长特别头疼的话题——“孩子学中文觉得太无聊怎么办?”
在米团中文的课堂上,也有很多家长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说学中文,孩子就一脸抗拒:“太难了”、“没意思”、“为什么要学?”
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对学中文产生真正的兴趣?今天我们请到一位在加拿大的华裔爸爸——小杰爸爸,来和我们分享他们家的“情节化学习法”。欢迎小杰爸爸!
小杰爸爸:
张老师好,听众朋友们好!我是小杰爸爸。
你说的这个问题,我太有感触了!我家小杰今年7岁,出生在加拿大,从小接受英文教育。我们一直希望他能学会中文,但他总说:“中文课太无聊了,我宁愿去玩乐高!”
特别是写字的时候,光是让他坐下来握笔就要费九牛二虎之力。
张老师:
哈哈,很多家长听到这段肯定马上点头。确实,对于成长环境以英文为主的孩子来说,中文又难、又抽象、又缺乏生活场景,确实容易觉得无聊。
那你是怎么转变这种状况的呢?
小杰爸爸:
说实话,我一开始也是逼着他做练习册,结果就是每天都在“斗智斗勇”,他躲我、我追他,完全没用。
后来,我偶然发现,小杰特别喜欢讲故事——他会拿乐高积木编剧情,还能讲出一套“机器人大战恐龙”的桥段。我突然想到:那我干嘛不把中文学习变成一个“故事”呢?
张老师:
哇,这个灵感很棒!在米团中文课上,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情节化学习”。你是怎么实际操作的呢?
小杰爸爸:
我先从他最感兴趣的主题开始——“太空探险”。我找来一些中文词卡,比如“星球”“火箭”“宇航员”,然后编了一个中文小剧场,我们每天下午玩“火星任务”。
比如我说:“今天我们要去火星寻找一块叫‘红宝石’的宝石,小杰宇航员,请你读出任务卡上的内容。”
任务卡上就是几个中文词汇和句子。他一边读,一边用积木模拟火箭发射,全程兴奋得不得了!
张老师:
太有创意了!这就是我们说的“语言融入情境”。当中文变成“冒险的工具”,孩子自然愿意使用。
那你有没有把这个方法运用在写字或者识字上?
小杰爸爸:
有的!我还把写字变成“藏宝游戏”。我在房间里藏了“字卡藏宝图”,比如他必须写出“宝”“火”“门”这几个字,才能获得下一条线索。写字不再是任务,而是通关游戏的一部分。
结果小杰不但愿意写,还主动要求“再来一轮”!
张老师:
哈哈,这种“闯关+剧情”真的是孩子最爱的组合了!你其实用得就是我们米团中文课堂上讲的“任务导向学习法”,配合“情节驱动”,大大提升了孩子的参与度。
有没有什么小建议给家长们?比如情节化学习需要注意哪些点?
小杰爸爸:
我总结了几点心得,分享给大家:
第一,故事要贴近孩子的兴趣。 不管是恐龙、超人、公主、侦探,主题一定要让孩子“眼睛发光”;
第二,不用拘泥语法,只要把词语放进情节就好。 比如“火”、“水”、“跑”这些字,先能认能说,再慢慢规范语言;
第三,大人也要入戏! 我有时候会装作“坏人头目”让他用中文“解密通关”,他就更有成就感。
张老师:
我特别喜欢你提到“大人也要入戏”这点。很多时候,孩子不是拒绝中文,而是拒绝“被迫学习”。但如果我们变成“游戏伙伴”,他们就乐意投入了。
还有哪些形式你尝试过的吗?比如有没有在生活中用这个方法?
小杰爸爸:
有啊!我们还做过“超市任务”。我在家里摆了几个“摊位”,他是小顾客,我是老板。每样东西上贴了中文标签,他必须说出:“我要买苹果,谢谢老板!”
这些生活场景特别适合初学者,而且也能和识字、句子表达自然结合。
张老师:
这就是“生活即课堂”的最佳例子了!
其实,“情节化学习”最核心的,是让孩子在“主动表达”的过程中,自然习得语言——而不是机械记忆。这比死记硬背来得轻松、快乐、有效。
小杰爸爸:
说得太对了!我现在最大的收获就是,小杰对中文不再抗拒了。有时候还会突然冒一句:“爸爸,我们明天能不能去中文世界冒险?”这句话一出,我心里那个高兴啊!
张老师:
哈哈,真的是“教得好不如引得妙”。
最后,请小杰爸爸为听众总结一下,情节化学习可以怎么开始?尤其是适合5到8岁孩子的家庭。
小杰爸爸:
当然!我整理了5个建议,供大家参考:
1. 找到孩子感兴趣的故事主题:恐龙、太空、魔法世界都可以;
2. 将中文词汇“嵌入”情节任务中:比如任务卡、解谜卡等;
3. 用家庭用品搭建“剧情场景”:不需要高成本,只需想象力;
4. 引导孩子参与对话:设置问题、指令,让孩子主动说中文;
5. 家长一起“演戏”:让孩子觉得学中文=玩角色游戏!
张老师:
总结得太棒了!其实孩子不是怕学中文,而是怕无趣。当我们换一种方式,把中文“变身”成冒险的工具、游戏的语言、故事的钥匙,他们自然会产生兴趣,甚至爱上它。
感谢小杰爸爸的精彩分享,也希望每一位听众朋友都能找到属于你们家庭的中文学习“剧情”。我们下期再见!
小杰爸爸:
谢谢张老师,也谢谢大家的收听!祝每个家庭都能玩出中文力!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