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中文总不主动?家长该怎么“引导话题”?

 

张老师: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米团华裔少儿中文》,我是张老师。

今天我们要聊的这个话题,相信不少华裔家庭都特别有共鸣:孩子明明会说中文,但就是不开口,尤其是一说“来,说一句中文”,他马上就摇头、摆手,说“不要!”

这个“会说但不说”的现象,其实比“听不懂、不会说”更让家长着急。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到底该怎么引导呢?

今天我们又请到了大家熟悉的老朋友——聪聪爸爸,来分享他的亲身经历!欢迎你回来!

聪聪爸爸:

张老师好,大家好!这次的主题我一看到标题就激动了——因为我们家聪聪就是标准的“不主动开口型”。

平时在家,我们讲中文他能听懂,有时候也能说个词,但一到外面,比如在公园、学校门口见到朋友,我一说“来,跟叔叔说你好”,他立刻躲在我后面,然后用英文跟人打招呼。我知道他不是不会,是“选择不说”,但我又不知道怎么破这个局。

张老师:

你说的这种情况,其实在海外华裔家庭特别常见。我们称它为“中文羞怯期”或者“选择性沉默”。孩子并不是排斥中文,而是在环境切换时,觉得“中文没有必要”或“说了别人听不懂”,所以选择默认语言系统——也就是英文。

有时候,家长越着急,孩子反而越抗拒。

你有没有试过一些比较“迂回”的方法,不是直接让他说,而是制造“想说”的场景?

聪聪爸爸:

后来我反思了一下,发现我以前太直接了,总是命令式的“来,说中文”。

后来我换了方式,用他喜欢的内容当“钩子”来“钓”他说话。比如他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我就假装不记得某个角色的名字,说:“哎,那只总爱吃的懒羊羊,中文名叫什么来着?”

他马上回答:“懒羊羊啊!”然后我接着说,“他最爱吃什么来着?”——就这样,我们聊了十分钟,全是中文!

张老师:

这个方法太棒了!我们在教学中管这个叫“生活引话题法“,家长从孩子熟悉或感兴趣的内容切入,用中文抛出问题。这个问题要轻松、好玩、没有对错的压力,只要能激发回应,就达到了引导目标。

相比“命令式表达”,这种“引话题”的方式更自然,也更容易打开孩子的表达欲望。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聪聪爸爸:

我们还玩一个小游戏,叫“角色扮演法”。

比如吃饭的时候,我说:“我是不会说中文的外国人,你来教我点菜。”

他立马就很带劲,说:“你要说米饭,不是‘rice’!”

一顿饭下来,我们玩了好几轮,他不但说了中文,还特别有成就感。

张老师:

这个太妙了!我们叫它“反客为主策略”,把孩子放在“知识输出者”的位置,他就会更愿意表达。

而且角色扮演能带入情境,降低表达焦虑,孩子觉得自己在“玩”而不是“学”。

家长如果能经常换着花样来玩,比如“我是游客,你是导游”、“你是老师,我是学生”,效果特别好。

那你观察下来,聪聪什么时候最愿意说中文?

聪聪爸爸

我发现,他觉得“说了有用”的时候,就特别愿意说。

比如我装作听不懂他说的英文,他就会努力想办法用中文讲一遍,讲完还一脸得意地说:“爸爸你太笨了吧!”,但其实我心里偷着乐,目的达到了!

张老师:

哈哈,这也是一个经典策略——“适度装傻法”。

有时候孩子会觉得说中文没意义,那我们就要人为制造“说了才有用”的情境,比如“只有说中文我才懂”、“只讲中文才能玩游戏”。

这比反复提醒“你得练中文”更有效。

还有一个我经常推荐的办法,就是“家庭中文时间”:

每天设一个固定的时间段,比如晚饭前15分钟,全家只讲中文。

可以是讲笑话、分享今天学校发生的趣事,或者一起念一段绘本。

这种有仪式感的“中文输出时段”,孩子更容易建立起“说中文是日常一部分”的认知。

聪聪爸爸:

这个方法听起来不难,我觉得我们家可以马上开始试。

而且比起“随时随地强迫说中文”,有个固定时间段反而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

那张老师,有没有什么方法帮我们判断孩子“不说”的严重程度?毕竟有时候真的会担心——是不是学得不好,还是我们引导方式有问题?

张老师: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

一般来说,只要孩子能听懂中文、偶尔愿意回应,而且对中文环境没有明显的排斥情绪,我们就可以判断是一个“正常阶段性现象”。

这个阶段可能跟环境切换、自我认同感、社交焦虑等都有关系。

家长要做的是“制造表达机会”,而不是“纠正不说话”。

但如果孩子出现这些信号,比如:

– 完全抗拒中文对话

– 情绪明显烦躁或逃避

– 明知道内容却闭口不说

– 连在家庭内部也不愿讲

那就要重新评估语言输入量、课堂匹配度,甚至考虑请专业老师做一下语言学习行为分析。

聪聪爸爸:

原来如此,听你这么一说我安心多了。

我们家聪聪虽然不开口多,但他听得懂,也不是完全抗拒,看来还属于“可引导阶段”。

那我回去就继续用“钓鱼式话题”和“中文小剧场”,加上“装傻”战术,坚持下来说不定哪天他就主动跟我们讲一大段了!

张老师:

你这个思路非常棒!坚持制造“轻松说中文”的机会,比强迫“正确表达”更重要。

我们鼓励的是,哪怕只说一个词,也要及时给予正向反馈:“哇你说得真好”、“谢谢你用中文和我说话”,这样孩子才会觉得说中文“被肯定、被理解”。

聪聪爸爸:

我也希望我的经验能给其他家长一些启发。其实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有人总逼我说一门不熟悉的语言,我也会紧张抗拒。

张老师:

说得太好了!理解孩子的心理是关键。好了,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

感谢聪聪爸爸今天的真诚分享,相信很多家长听了也都会想去试试这些方法。

如果你家孩子也“会说但不说”,不妨试一试今天提到的:

– 钓兴趣话题

– 玩角色扮演

– 适度装傻

– 设置“中文时间”

– 及时正向反馈

孩子不是不会说,而是需要一个愿意开口的“理由”和“环境”。

我们下期再见啦!

聪聪爸爸:

谢谢邀请!祝大家的孩子都能开开心心说中文!拜拜!

 

直接点击这里领取一节免费的一对一少儿中文定制课程+一次名师一对一中文水平评测和专属学习规划!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