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米团华裔少儿中文》,我是张老师。你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孩子听中文完全没问题,你说什么他都懂,还能点头回应,但一让他说,就要么不吭声,要么只说一个词,甚至直接飘走了,像被点了穴似的。是不是特别无奈?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特别常见的问题——孩子“听得懂但不开口”。
我们请来了一位在澳洲的华裔爸爸,他家六岁的儿子天天就是典型代表。今天他会跟我们聊聊他是怎么一步步让天天愿意开口说中文的。天天爸爸,欢迎您!
天天爸爸:
张老师好,听众朋友们好!太高兴来参加这个节目了。这个话题真的是我家的亲身经历,天天小时候听我说中文都能反应,但让他说,难如登天。我当时一度觉得是不是我们家教育方法哪里出了问题。
张老师:
别说你了,我身边一大堆家长都跟我吐槽类似的状况。孩子不是“不会”,而是“不说”,有的孩子干脆一着急就全切回英文。你们家天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中文的?
天天爸爸:
我们从他一岁左右就开始讲中文了。我和太太平时在家都说中文,也给他听中文儿歌、放绘本故事,听力这块一直还行。但他从小就很少主动说,哪怕是特别熟悉的词汇,他也就是点头,或者用英文替代。我问他:“你要不要喝水?” 他会点头,或者说“Yes”,就是不开口说“我要喝水”。
张老师:
唉,这种“听说断层”真的挺让人着急的。后来你们是怎么慢慢让他开口的?
天天爸爸:
最开始我真的是各种尝试,结果发现越逼他,他越不愿意说。后来我想了个反过来的办法——让他来教我说中文。
张老师:
欸?让他来教你?这思路挺有意思的,说说看!
天天爸爸:
有一天我就故意装傻,指着一只狗问他:“天天,这是cat对吧?” 他马上就笑着纠正我:“不是,是dog!” 然后我继续:“哎,那中文怎么说?” 他犹豫了一下,小声说:“狗。”我立马夸他:“哇,原来是‘狗’呀,我一直以为是‘猫’呢!” 他笑得特别得意,从那之后我就经常在日常生活里“请教”他一些简单词,他特别愿意开口纠正我。
张老师:
太妙了,这个方式完全颠倒了传统的“教与学”,变成了孩子主动出击,家长变被动。孩子的表达欲望一下子就被激活了。
天天爸爸:
对,他觉得自己在教我,就没了语言压力,还觉得好玩。我慢慢发现,关键不是孩子不会说,而是有没有一个让他愿意说的情境。
张老师:
你说得太对了!那除了这个“反转教学法”,你还有没有其他实用的小技巧?
天天爸爸:
有的。我后来给他设计了一个“接句子”的小游戏。开始我说一句话,比如“我看到一只大狮子”,然后让他模仿或者补充。刚开始他可能只说个“大狮子”,我就说:“对!再说一遍完整的,我们一起说。” 慢慢地他就能接出“我看到一只大狮子”,甚至还会接:“它张着嘴,像在吼叫。”
张老师:
哇,这不就是在练习造句了嘛,而且完全没有压力,很自然!
天天爸爸:
是啊,关键是不能强求孩子一次说对,也不要纠正太快。我只在他特别愿意说的时候,顺着他的话接几句,然后他会模仿我,慢慢地句子就自然变长了。
张老师:
太实用了!
天天爸爸:
还有一个特别有效的方式是,我开始用“做任务”的方式跟他说话。比如吃饭的时候我说:“天天,去帮爸爸拿两个鸡蛋。”他不懂,我就说:“你可以用中文问我:鸡蛋在哪里?”他试了一下:“鸡蛋在哪里?”我一听,赶紧奖励:“太棒了!鸡蛋在冰箱第三层!” 然后他很开心地跑过去找,整个过程变成了一个“语言任务”。
张老师:
听起来像玩角色扮演一样,孩子其实是在生活中完成中文表达任务,听说都锻炼到了。
天天爸爸:
对,我们还玩“找宝藏”的游戏。我画一张地图,写一些简单的中文提示,比如“往前走三步,找到一个红色盒子”,天天必须看懂中文提示才能完成任务。
张老师:
太有创意了!这不只是学语言,还是动手动脑结合的游戏,孩子完全沉浸其中。
天天爸爸:
其实,说到底,孩子不说中文,多半不是不愿意,而是没找到一个说中文的理由。我们只要把中文和“好玩、有趣、能表达自己”结合起来,慢慢他就会开口了。
张老师:
你这三招太实用了:一个是让孩子来教你说中文,一个是“低门槛”的接句子游戏,还有一个是通过生活中的任务引导他们说话。
天天爸爸:
对,不是说一次孩子就会讲得特别好,而是要把中文变成他生活的一部分,不是考试,也不是任务,而是表达他自己。
张老师:
太感谢你今天的分享了,干货满满!我相信很多家长听完会觉得:哦,原来不是孩子不行,而是我们方式换一下,孩子自然就开口了。
天天爸爸:
对,只要他开了口,哪怕第一句不标准、不完整,也值得大大鼓励。孩子需要的是安全感,而不是标准答案。
张老师:
说得太好了!那我们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如果你家孩子也有“听得懂但不肯说”的情况,不妨试试天天爸爸的方法,也欢迎留言和我们分享你家的好办法!我是张老师,我们下期再见啦!
天天爸爸:
谢谢大家!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自信地说中文,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