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米团华裔少儿中文》,我是张老师。
今天我们要聊的这个问题,我相信很多家长都有同感:孩子特别喜欢听中文故事,但一到要自己读的时候,就摇头说“不要”,甚至直接跑开。家长常常觉得奇怪:孩子明明听得津津有味,怎么就不愿意自己读呢?是不是中文太难了?还是他们根本没有兴趣?
其实,这种情况特别普遍。孩子从“被动听”过渡到“主动读”,需要一个桥梁。那这个桥梁怎么搭?今天我请到了一位来自澳大利亚悉尼的爸爸——林晓爸爸。他的女儿6岁,就特别喜欢听故事,但一到让她自己读,就怎么也不配合。林晓爸爸在摸索中找到了一些小方法,我们今天就来聊聊。欢迎林晓爸爸!
林晓爸爸:
张老师好,大家好。我是林晓的爸爸。先跟大家说说我们家的情况吧。我女儿今年6岁,从小我们坚持每天给她读中文绘本。她特别爱听,尤其喜欢那种有插图、有夸张声音的故事。可问题是,她从来不愿意自己读。比如我递给她一本绘本,说:“你来读一句吧。”她立刻摇头:“不要。”有时候我坚持一下,她甚至会生气,说:“你读,你读!”久而久之,我有点沮丧。心想:难道孩子就是只愿意听,不愿意主动读吗?
张老师:
哈哈,我特别理解。这种情况真的很常见。很多孩子习惯了“被动输入”,但一到自己读,就觉得费劲、怕出错、不好玩。那你们当时是怎么处理的呢?
林晓爸爸:
最开始我和太太急过。我们尝试强迫她读几句,可结果很糟糕。她读得磕磕巴巴,我们一着急就开始纠正:“不是这个音!”结果她立刻就不想读了,还赌气把书一合:“我不读了!”后来我意识到:问题不是孩子不愿意学,而是我们把“读书”变成了一个压力场。于是我开始尝试一种新方法——“亲子共读接力”。
张老师:
听名字就很有意思。你能给我们详细讲讲这个方法吗?
林晓爸爸:
当然。所谓“接力”,就是不让孩子独自承担“读完一本书”的压力,而是和她一起完成。具体分三步:第一步,我读开头,她读一句。比如一本绘本,我先读前两句话,然后停下来,指着下一句,邀请她读。这样她感觉有安全感,因为她知道不是自己“撑全场”。
第二步,我们一人一句,接力完成。我和她轮流读,一句她,一句我。像接力跑一样,她觉得好玩,也不会累。
第三步,加上表演感。有时候我们给角色分配声音,比如她学小兔子,我学大灰狼。读书变成了表演,她就特别投入。慢慢地,她从“不愿意读”,变成了“我想读我的那句”,再到后来,会主动说:“爸爸,这一页我全读!”
张老师:
哇,听起来特别生动!其实孩子不愿意读,往往是因为害怕“负担太重”。而“接力”的方式,把任务切得很小,再加上游戏感,就能让孩子愿意迈出第一步。我觉得你们最聪明的一点是:不急着把“读完整本”作为目标,而是把过程变成互动和乐趣。
林晓爸爸:
对,我也总结了几个心得:第一,读的氛围比读的多少重要。只要孩子觉得开心,就愿意继续。哪怕她今天只读了一句话,那也是进步。
第二,别急着纠错。她读错的时候,我不会立刻打断,而是读到下一句的时候,顺带示范正确的读法。这样她不会觉得自己“出丑”。
第三,给孩子选择权。我们会准备几本绘本,让她挑哪一本要读。只要她有自主感,就更愿意配合。
张老师:
太棒了!这三个技巧特别实用。很多时候,孩子不是不愿意学,而是不喜欢被“命令”。如果我们能把学习变成合作,孩子就会慢慢愿意尝试。我想问一下,你观察到女儿的变化了吗?
林晓爸爸:
变化挺大的。她现在已经可以一口气读完整页了,而且有时候会自己拿书过来,说:“爸爸,你听我读。”虽然还是会磕巴,但她明显更自信了。最让我惊喜的是,她会模仿我的语气,用不同的声音来读角色。那一刻,我觉得她是真的把中文阅读当成了“玩故事”,而不是“被考试”。
张老师:
哈哈,太好了!这其实就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孩子主动把中文当成兴趣,而不是负担。我也想给大家补充一个小建议:可以把“亲子共读接力”作为每天睡前的固定环节,哪怕只有5分钟,也能建立仪式感。日积月累,孩子的阅读习惯就养成了。
林晓爸爸:
对,我们家现在就是这样。每天睡前,她都会主动说:“爸爸,今天我们读哪一本?”这对我来说,比她读得多好听都更重要。
张老师:
真棒!我来帮大家总结一下今天的关键点:
1. 孩子只愿意听,不愿意读,其实很正常,不代表他们学不好。
2. 强迫会让孩子抗拒,要用“接力”的方式,降低压力。
3. 把阅读变成互动和表演,孩子才会真正喜欢。
4. 别急着看结果,每天哪怕只读一句,也是在进步。
林晓爸爸:
是的。我特别想对家长说:别着急让孩子“立刻能自己读”。阅读是一场长跑,不是一场短跑。只要坚持,每天一点点,孩子自然会从“被动听”走向“主动读”。
张老师:
说得太好了!感谢林晓爸爸今天的分享。各位听众朋友,如果你家孩子也只喜欢听故事,不愿意自己读,不要焦虑。试试“亲子共读接力”,让孩子一步步建立起阅读的兴趣和自信。
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啦,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