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讨厌“学中文”,其实是在抗拒什么?从情绪入手找到解决点

 

张老师: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米团华裔少儿中文》,我是张老师。

你有没有被孩子的一句话扎过心——“我不想学中文!”

面对孩子的抗拒,很多家长会着急、失望,甚至想直接硬上。

可你有没有想过,孩子口中的“讨厌学中文”,背后其实藏着更深的情绪需求?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孩子抗拒学中文的背后心理。

我们请来了一位华裔爸爸,他住在加拿大,有一个九岁的儿子林林。林林一开始也对中文学习非常排斥,那林林爸爸是怎么一步步走进孩子内心,从“抗拒”变成“主动学”的呢?让我们来听一下他的故事,欢迎林林爸爸!

林林爸爸:

张老师好,各位听众好!真的很高兴来参加节目。我儿子林林现在已经能跟我用中文对话了,但你要是几个月前看到他,肯定想不到他曾经每次一提“学中文”就皱眉头、摆手,说“太难了,我不想学!”

张老师:

你当时是什么反应?作为家长,一定很难不焦虑吧?

林林爸爸:

说实话,一开始我挺生气的,觉得“我是为你好啊,你以后会感谢我”,但我越说他越烦。后来我才意识到,他不是“讨厌中文”,而是“讨厌学习中文时的感觉”。我问了他很多次“为什么不想学”,他也说不出具体理由。后来某天我们一起看动画片,他突然说:“中文课让我觉得我很笨。”

张老师:

哎,这句真的点醒很多人!孩子讨厌的,其实不是内容本身,而是“失败感”和“被逼感”。

林林爸爸:

对,他觉得自己总是说错、写错,又听不懂别人夸他什么,整节课都在担心“等下是不是又要被纠正”。我那时候真的很愧疚,觉得以前太急于“成果”,忽略了他真正的情绪。

张老师:

那你是怎么转变做法的?是从哪一步开始改变的?

林林爸爸:

我决定先“暂停教学”,只做一件事:重新建立他的安全感。我没再逼他学,而是开始和他聊“你小时候最喜欢的故事”“你最想变成什么动画人物”。只要他愿意,我就用中文讲一点给他听。他说不懂,我就用表情、动作演给他看,他笑了,我也就笑了。

张老师:

也就是说,你不再“教”,而是“陪”。从语言内容转向情感连接。

林林爸爸:

没错。后来他开始模仿我讲的句子,虽然发音不标准,但我一次都没有纠正,只说“哇,这个角色你学得太像了!”那一刻我发现,只要孩子觉得“说中文是安全的、是被欣赏的”,他就会自然去尝试。

张老师:

太有启发了!那后来你是怎么重新把“学习”带回到他的生活里的?

林林爸爸:

我换了个思路,不说“来上中文课”,而是说“我们来演个中文小剧场”。比如吃饭前,我说“你来演厨师,我是客人”,他就会说:“欢迎光临,请问你要什么?”当然有时候中文不够,我就当场当“翻译机”,然后鼓励他说一遍。他觉得超有趣!

张老师:

这就叫“游戏式输入+情境式表达”,孩子一点都不觉得是在学中文。

林林爸爸:

还有一个特别有效的小技巧是“说出你的感觉”。每次他情绪大起大落时,比如不给他买冰淇淋吃,我就问:“你现在的感觉是?”然后我说:“可以用中文说吗?我教你。”比如他说:“我很生气!”我马上回应:“对!你可以说‘我生气了’,太棒了!”

张老师:

这方法太棒了,把中文和“表达情绪”连在一起,不但实用,还能帮助孩子更好地认知自己。

林林爸爸:

对,而且孩子不是抗拒语言,而是抗拒“被否定”“被控制”的感觉。一旦他感受到“我可以选择怎么表达自己”,他反而愿意更主动说中文。

张老师:

总结一下,你的三个做法真的特别实用:

第一,先暂停教学,修复孩子的情绪安全感;

第二,把中文融入生活中的角色游戏中;

第三,用语言帮助孩子表达情绪,从真实需求出发。

林林爸爸:

是的,其实每个孩子都想被理解。只要家长能从“我要你学”变成“我陪你玩、陪你说”,孩子的抗拒就会慢慢松动。

张老师:

说得太好了!其实孩子不是不愿意学中文,是他们不愿意在压力中学。我们给他们一个有温度、有选择的环境,他们就能慢慢爱上这门语言。

林林爸爸:

我希望每位家长都能相信,孩子现在的“不想学”,只是表面,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你先理解他、然后慢慢带着他往前走。

张老师:

太感谢林林爸爸今天的分享!听完这一期,我相信很多家长都能重新审视孩子说“我不想学”的那一瞬间——也许我们改变一个反应,孩子就会改变一个念头。如果你家孩子也正处在“抗拒中文”的阶段,欢迎留言告诉我们你的故事,也欢迎试试林林爸爸的方法!我是张老师,我们下期再见!

林先生:

谢谢大家,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轻松、自信地说出心里的中文。再见!

 

直接点击这里领取一节免费的一对一少儿中文定制课程+一次名师一对一中文水平评测和专属学习规划!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