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新一期的《米团华裔少儿中文》,我是张老师。
今天我们要聊的一个问题,我相信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孩子能听懂、能回答问题,但就是不会完整地“转述”。
比如说,问孩子:“你今天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孩子只回答:“玩了。”“吃饭了。”再多问几句,他就干脆说:“没什么。”结果家长满心期待,却换来三五个字。
尤其在学中文的时候,孩子往往能跟着老师的提问回答,但一到让他复述一件事、一段故事,就说得很零碎,甚至卡壳。家长着急,觉得是不是孩子词汇量不够,还是思维没打开?
今天我们就请到一位爸爸,他的经历很典型。他们一家住在加拿大温哥华,他的儿子,周林,今年7岁了。周林爸爸发现,儿子平时说中文没问题,但让他复述一个故事或讲自己的经历,总是“说不全”。我们今天就来听听他的故事。欢迎周林爸爸!
周林爸爸:
张老师好,大家好。其实我儿子7岁了,中文接触得也不少。在家里我们坚持说中文,他能听懂,也能回答简单的问题。但让我最头疼的是,他不会讲完整的故事。比如说我问:“你今天学校里发生什么了?”他就说:“踢球。”“下雨。”“吃饭。”我再问细一点,他就说:“没了。”
有时候我让他用中文复述一下课文故事,他前面能说两三句,马上就卡住,然后就急得想放弃。我们夫妻俩一度怀疑:是不是他中文学得太慢了?
张老师:
你说的情况真的特别普遍。很多孩子都会经历这个阶段,不光是中文,连英文母语里也有类似的情况。其实这不是孩子“不会说”,而是他们缺少“组织语言”的能力。他们的词汇量可能够,但还不会把词连成完整的叙述。
那你们当时是怎么处理的?
周林爸爸:
最开始我们急得不行。我老婆就会追问:“你们踢球,踢得怎么样?谁赢了?怎么下雨的?”结果孩子越来越烦,说:“不要问了!”最后干脆用英文回答我们。那时我特别挫败。后来我冷静下来,发现问题可能是我们问得太“散”。孩子脑子里没框架,所以回答就特别碎片化。于是我开始尝试“故事复盘”的方法。
张老师:
哦,听起来很有意思。你能给我们讲讲具体是怎么做的吗?
周林爸爸:
可以。我总结了三步:
第一步,给框架词。
我不再问“今天发生了什么”,而是给他三个提示词:“今天—发生—结果。”比如说:“今天学校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最后怎么样了?”孩子就有了思路。
第二步,接力补充。
我会先说开头,比如:“今天你和同学踢球……”然后停下来,让他接着补充:“对,我们踢球,后来下雨了。”这样孩子不会觉得空白无措,而是像接力赛一样。
第三步,游戏化。
我们会把复述变成小游戏,比如“讲故事接龙”。我先讲一段,他接一句。或者我们一起画画,他边画边说。这样他更放松,表达也更完整。慢慢地,他现在能用三到五句话讲一件事了。虽然语法还有点乱,但至少不再只有“踢球、吃饭”这种单字句了。
张老师:
太好了!其实你说的特别对,孩子需要“支架”。如果我们只丢一个大问题,孩子脑子里是一片空白,不知道怎么开始。可一旦有框架、有提示,他就能慢慢串起来。我觉得你的三步方法特别值得推广:先给框架,再做接力,最后加游戏。这样既减轻了孩子的压力,又一步步培养了完整表达的能力。
周林爸爸:
是的。其实我后来发现,不是孩子不会,而是他需要“教怎么说”。就像盖房子,光有砖头(词汇)不够,还需要脚手架(结构),才能搭起来。
张老师:
说得真好!那你有没有什么“小技巧”,能让家长们马上在家试试?
周林爸爸:
有。我总结了三个:
1、每天一句复盘。
比如睡前问:“今天最开心的事是什么?怎么发生的?最后呢?”孩子哪怕只说三句话,久而久之就能说长。
2.用图画辅助。
给孩子看一张图,问他:“图里发生了什么?”让他从“谁—做了什么—结果如何”来复述。图像能帮他们记忆。
3.父母示范。
我们自己也要经常复盘,比如我会说:“今天爸爸开会,结果电脑卡了,最后解决了。”孩子耳濡目染,就知道“原来要这样说完整”。
张老师:
太棒了!这三个方法特别实用。其实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是“模板”和“模仿”。如果我们耐心引导,慢慢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会越来越有条理地表达。各位听众朋友,如果你们也为孩子“不会讲完整的事”发愁,可以试试周林爸爸的方法。记住:孩子不是词不够,而是需要“复盘练习”。
周林爸爸:
对,我现在也不焦虑了。反而觉得这个过程挺有趣的,看着他从“一句话”到“几句话”,到现在能讲一个小故事,特别有成就感。
张老师:
谢谢周林爸爸的分享!我想提醒大家:中文学习不是“会不会背单词”,而是能不能把经历和想法表达出来。而复盘,就是一个特别好的训练方式。所以,不要着急,不要焦虑。给孩子支架,给孩子时间,他们一定能讲出越来越完整的故事。
周林爸爸:
嗯,我也想鼓励大家:别把孩子说不全当成“失败”,而是把它当成练习机会。只要坚持,哪怕每天几句,他们的表达力会一点点成长。
张老师:
说得太好了!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希望大家听完后,都能在家试试“故事复盘法”,帮孩子一点点搭建起中文的表达力。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