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米团华裔少儿中文》,我是张老师。
在我们日常教学和家长交流中,经常听到这样的疑问:“我家孩子会说‘苹果’‘天气’‘洗手间’,但就是不太主动说中文,到底为什么?”
很多家长以为是词记不牢、语法不熟,其实背后的核心问题是:孩子没有说中文的“动机”。不是不会说,而是——“为什么要说?”
今天我们请来一位在美国加州生活的华裔家长——志豪爸爸,他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当孩子开始用中文表达“情绪和选择”之后,整个开口频率明显上升了。他们还在家里设立了“表达自由区”,让孩子爱说、敢说、愿意说中文。欢迎志豪爸爸!
志豪爸爸:
张老师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志豪的爸爸,我们一家住在湾区,志豪现在快7岁。
我们家经历过一个很尴尬的阶段:孩子的中文词汇明明不少,但平时几乎不开口。上课学了“我想吃”“我喜欢红色”,但生活中却从不主动用。比如我们问他:“你要穿蓝色还是红色?”他就说:“Blue!”要不就是耸耸肩,不回应。
当时我们很焦虑,也试过奖励、复述、游戏,但效果不大。直到有一次,他情绪不太好,我半开玩笑说:“你是不是今天不高兴?”他点点头,说:“I’m mad.”我说:“那你可以说‘我很生气’。”他跟着说了一遍,反而觉得挺有趣的。
那一刻我意识到:他不是不想说中文,是他从没把中文当作表达“真实情绪”的工具。
张老师:
这个观察非常深刻!我们一直在教孩子“中文怎么说东西”,但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中文能不能说“我真实的感觉”?
你是怎么进一步引导他把中文用来表达自己的?
志豪爸爸:
我们用了两个方法:
第一,是“情绪用语卡”。
我们自己做了一组简单卡片,上面写着:“我不开心”“我很生气”“我想要安静”“我很高兴”“我害怕了”……每天选两三张放在餐桌上,鼓励他吃饭前选一张卡,说一句话,比如:“我今天有点不开心。”我们会认真听他说,不纠正也不追问。
这个小习惯建立之后,他开始越来越自然地说出“我不想说话”“我想一个人玩”这类话——用中文!
第二,是设立“表达自由区”。
我们在家里定了一个“自由表达角”——沙发旁贴了几张卡纸,上面写着:“在这里可以用中文说任何话,不会被打断,不会被笑。”比如孩子可以在这里说:“我讨厌写字”“我喜欢今天的汤”或者“我想周末不写作业”,家长只需要认真听,不做纠正和评价。
慢慢地,他开始觉得中文“不是上课专用语言”,而是他可以用来自我表达的“心里话”。
张老师:
太有启发了!你们不是让孩子“学中文”,而是用中文说出自己的世界。这比记住多少个词更重要。
很多时候孩子不开口,是因为他们觉得“我想说的东西,中文说不出来”,或者“我说了也没人认真听”。你们这个“情绪表达+自由空间”的做法,真的帮孩子打开了心理通道。
那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特别打动你的瞬间?
志豪爸爸:
有一次,他被朋友抢了玩具,一开始只跟我们说:“He took it from me!”我本能地想说:“你要用中文说啊”,但忍住了。
过了一会儿,他安静下来,自己慢慢说了一句:“我今天……不开心。”
我说:“为什么?”
他说:“因为玩具被抢了,我不喜欢。”那一刻我真的有点想哭,因为我知道,这句中文,不是我们教出来的,是他自己愿意用语言保护自己的情绪。
张老师:
这个例子太有力了。很多家长追求孩子“表达准确”,但忘了语言的第一功能,其实是表达情绪、建立连接。
当孩子意识到“我可以用中文表达内心”,他就会主动去找词、找句子。这时候,“用中文”不再是任务,而是他的主动选择。
你能不能给我们总结一下,其他家庭也可以尝试的“激发表达动机”的建议?
志豪爸爸:
当然可以,我总结了“四个激发点”:
1. 从情绪开始:每天问一句“你今天高兴吗?”鼓励孩子说“我有点累”“我生气了”,别怕负面情绪,用中文接住他;
2. 设表达角,不纠正:家里设一个“说错也没关系”的区域,孩子才能放心开口;
3. 用“选择题”替代提问:比如不是问“你想吃什么?”,而是说“你要说‘我想吃苹果’还是‘我想吃香蕉’?”先让他说,再让他选;
4. 家长先做“表达榜样”:每天用中文说一句自己的情绪,比如“我今天有点烦”“我很想喝奶茶”,孩子自然会模仿。
张老师:
这四点非常实用,尤其是在孩子语言从“能懂”到“愿说”的阶段。
我们总说“输入是基础,输出是目标”,但在这之间,其实还需要一个东西:动机。孩子只有在觉得“中文能说我想说的话”,才会真正用上它。
感谢志豪爸爸今天精彩的分享,也希望每个家庭都能找到那个让孩子“愿意说中文”的起点。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志豪爸爸:
谢谢张老师,谢谢各位听众!愿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中文”,哪怕只是“我今天不开心”,那也是语言成长的一大步。加油!再见!